北京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会
所在位置: 法院动态> 详情
详情
喜报!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姜颖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近日,全国妇联公布了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名单,决定授予陈芳等300人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授予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等199个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其中,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姜颖荣获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姜颖,女,汉族,辽宁沈阳人,1994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毕业(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国际比较法学专业),法律硕士,现任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二级高级法官。

 

 


第一代知识产权法官,树立中国司法良好形象

戴着细框眼镜,语气温柔,却在一字一句间彰显着法律权威,她就是姜颖法官。

 

1994年7月,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姜颖进入到北京法院系统工作,兼备工学、法学复合学识背景的她先后在我国第一个知识产权审判庭、我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任职。至今姜颖已在知识产权审判一线坚守了二十六年,累计审结知识产权民事、行政等案件2000余件,其中包括400 余起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新类型的案件,如奥运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著作权纠纷案、涉苹果公司iPhone 6禁售专利行政案等,树立了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良好国际形象。

 

如果说,判决是法官的一张“名片”,那么姜颖的这张“名片”可以说是既满载荣誉,又影响深远。她审理的“微信红包”案、“图解电影”案分别入选“2019年度AIPPI中国分会十大版权热点案件”,“图解电影”案还入选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律师协会评选的2019年“十大娱乐法事案件”。“百度”驰名商标案、“彼得兔”确认不侵权案分获全国知识产权优秀裁判文书一等奖和北京法院知识产权裁判文书评比一等奖。作为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拓荒者、见证者,2001年,她受最高人民法院选派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国际比较法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回国后,她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审判和互联网审判领域的国际交流。根据最高法院和北京高院指派先后受邀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伊朗等国家参加国际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用流利的英文向世界一次次发出了中国知识产权法官的声音,提升了中国在司法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她还组织建设北京互联网法院英文官方网站,相关工作登上《人民日报》海外版、央视网国际频道,展现中国互联网司法建设优秀成果。

 


姜颖受邀参加2019年AIPPI 

伦敦世界知识产权大会并作主题发言

  

两年深入探索,打造互联网司法新模式


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党组成员、副院长的姜颖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如何构建起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司法模式成了她心头时刻牵挂的难题,“上班有点下班没点”几乎成了她的工作常态。

 

她深入推动审判工作与新技术应用融合发展,参与规划建设全流程一体化电子诉讼平台、调解平台、诉非对接平台、新型互联网法庭建设等,为北京互联网法院全流程在线诉讼模式不断推进打下良好基础。她推动创新搭建智慧诉讼服务中心,形成由电子诉讼平台、12368热线、移动微法院、微信公众号、AI虚拟法官智能问答、在线诉讼风险评估、知识地图、平台工作小站等为体系的集成化、多元化、立体化在线诉讼服务中心。她推动搭建“四位一体”在线调解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纠纷专业性调解组织优势,多元调解工作实效不断提升。主导建立党委领导、府院联动、规则引领、多方参与、科技支撑的“e版权”“e贷”诉源共治体系,构建起分层递进、衔接配套的纠纷解决体系,形成了以图片类著作权案件、互联网金融案件为切入口,可推广、可持续的诉源治理模型。她牵头制定速裁工作流程规范、小额诉讼工作规范、表格化裁判文书等,组织编写三类类型化案件审理问答,推动裁判文书智能生成应用,支撑互联网类型化案件高效运转。她牵头建立三维立体式审判监督管理机制,强化智能化“四类案件”监督管理,开发审判管理可视化系统,审判监督管理机制入选最高法院第八批司法改革案例。

 

姜颖受邀参加第18届中国互联网大会

并作主题发言

 

二十六年积淀,铸就专业的形象


每一个判决必是字斟句酌,逻辑要严丝合缝,论理要透彻深入,二十六年积淀,铸就了姜颖精深的法学功底和深邃的司法智慧,她成长为全国审判业务专家,也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学者型法官。

 

她深耕学术,参与撰写、主持编著《从专利诉讼看专利预警》《侵犯专利权抗辩事由》《商标授权确权行政审判疑难问题研究》等各种知识产权著作二十余部;在《人民司法》《法律适用》《知识产权》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稿件40余篇,发表专业文章近50万字;被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4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或研究生导师。

 

她组织、参与各级法院调研课题20余项,其中包括3项最高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调研课题《网络著作权案件的审理》于2014年获评最高人民法院调研课题一等奖;调研课题《关于<专利法>第四次修改中的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在专利法修改过程中参考。分管北京互联网法院调研工作以来,奋力提升调研水平,努力建设互联网司法治理研究高地。两年来,在她的悉心引导下,北京互联网法院共有20余篇调研论文在最高法院“羊城杯”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论坛、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论坛、新时代版权强国论坛等全国性论坛中获奖,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奖”。牵头完成最高法院重点调研课题《网上审判方式与审理机制》。承担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专项课题《在线诉讼规则研究》并获优秀奖。组织发布关于图片诉源治理、网络时代肖像权、网络购物等多类专业化调研报告,不断优化数字时代的司法供给,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微信红包”著作权、不正当竞争案宣判

姜颖担任审判长

 

如一的初心,熔铸忠诚的本色


出色成绩的背后是姜颖同志作为共产党员始终如一的初心。她当选为北京市第十一次、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认真履行党代表职责,2017年作为党代表出席中共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十一届市委工作报告提出了具有可行性和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并被大会采纳。

 

她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法官”“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政法系统“优秀人才奖”、首届北京市知识产权十大影响人物、2014年度北京榜样提名奖、第十二批“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等荣誉,被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杂志(MIP)评为2012年度全球知识产权界5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工作期间,她带领审判第一庭荣获“中华商标金奖-商标保护奖”“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先进集体”。

       作者:研究会秘书处

责任编辑:研究会秘书处

公众号二维码
邮编:100010
秘书处:010-88829866
邮箱:bjippa@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7号
光华长安大厦2座1821

北京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9752号-2